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

“两小无猜”和“青梅竹马”这两个成语常常一起出现,用来形容男女儿童之间天真无邪的友情,特别是指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女朋友关系。这两个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诗中的一段: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这首诗里,李白描绘了一对年轻恋人的成长历程,他们自幼相识,一同玩耍,男孩骑着竹竿当作马,在女孩面前绕圈追逐,两人一起摘弄青梅树上的果实。这里,“竹马”指的是古代孩子们玩耍时用竹竿当作马的游戏,“青梅”则是指青涩的梅子果实。因此,“青梅竹马”形象地描述了童年时期异性伙伴之间的纯真友谊。

两小无猜

“两小无猜”也是出自同一首诗,表达的是两个小孩在一起玩耍时没有丝毫猜忌或隔阂,彼此间的关系非常纯洁、自然。它强调了儿童时代的天真烂漫以及相互间毫无保留的信任感。

综合来看,“青梅竹马”更多侧重于描述童年时期的亲密玩伴关系及其活动场景,而“两小无猜”则更注重这种关系中的情感特质——即在年少无知的情况下,彼此间不存在任何怀疑与防备的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个词语经常被联合使用,用来形容从小就认识并发展出深厚感情的情侣之间的那种特殊情谊。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商人的妻子从童年到成年的生活片段和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歌前半部分回忆了她与丈夫自幼相识、相爱的过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用来形容男女间纯真的童年友谊或初恋;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她对丈夫外出经商久未归来的深深思念以及期盼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对于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执着态度。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情而坚贞的女性形象。

登徒子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体来说是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文章《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篇文章中,宋玉通过虚构的一段对话来反击登徒子对他的指责。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登徒子向楚王进言说宋玉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善于言辞,但性格轻浮,喜好女色,建议楚王不要让宋玉随意出入后宫。楚王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将此话转告给了宋玉。为了自证清白并反击登徒子的诽谤,宋玉在楚王面前发表了一篇名为《登徒子好色赋》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宋玉描述了东家之子(即邻家的女孩)如何美丽绝伦,但却对自己毫无兴趣;而登徒子的妻子则相貌丑陋,登徒子却对她极其喜爱,并且还有五个孩子。宋玉以此为例说明自己并非如登徒子所言的好色之人,反而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者。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不般配但实际上感情深厚的夫妻关系,或者讽刺那些无端猜测他人品德的人。随着时间的发展,“登徒子”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指代那些行为不检点、喜好女色的男人。然而,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它更多地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学色彩,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贬义。

潘安和宋玉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同时也以各自的才华著称。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拥有出众的美貌,《世说新语》中形容他“妙有姿容,好神情”。而宋玉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辞赋家,与潘安一样,宋玉不仅外貌英俊,而且文学才华横溢,他的作品如《九辩》、《风赋》等至今仍被人传颂。

因此,“潘安之貌,宋玉之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兼具出众的外貌和卓越的才华。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追求,不仅在于外表,也在于内在的修养和才华。

顾城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信仰诞生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静,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及至后来,这种变化变得明显而又快速。以前自发自在的世界越来越多地经历了人类的劳动和改造。以至于今天,当我们试图寻找纯粹自然的东西时,常常一无所获——这已经是一个人化的世界。

为什么唯有人类,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变了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关键在于人拥有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人类会观察世界,会反思自身。也正是这种意识,几乎从人类诞生开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

1.征服死亡恐惧
  的确,与其它生物相比,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能够思想。思想既是高贵的,也是痛苦的。从人类意识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无可避的时候,痛苦就出现了。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之后,要到什么地方?那个地方阴森恐怖还是鸟语花香?这些问题成为人类面临死亡时,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当时,现实却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于是信仰就产生了。
  宗教信仰虚幻成分中的“生死轮回”,“死亡救赎”,哲学理念中的“肉体腐烂,精神不朽”都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对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2.追寻世界本源
  人类拥有的意识和思想能力,使得追问成为人类最普遍的精神诉求。我们从哪里来?这个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成为人类永恒的困惑。
  于是追寻世界的本来面目,寻找世界的本源,被人类视为永恒的使命。这种追问精神成为信仰发生的根本原因。在这种追问精神的驱使下,有的人选择了科学理性的方式去解开世界之谜,有的人则是从心灵感性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信仰。进化论是一种科学信仰;“上帝”创世论是一种宗教信仰。诸如此类的信仰理念种类繁多,有共同的目的是给人类的追问一个回答。选择什么样的回答,其实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信仰。

3.反思生存意义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规定。一方面,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人类又有着精神方面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直接体现,人类常常会反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其它动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过自己动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人类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撑,肉体的生存就会变得痛苦而难以为继。因此,自杀在其他动物身上几乎不可想象,却成为人类选择死亡的一种方式。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发生,无论答案是什么,人类的这种需求是必然的。

4.化解不确定性
  人的一生充满着变数,一方面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之事;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意外之事的发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确定性几乎与人生相伴而行。为什么有的人出于殷实之家,有的人却流落街头?为什么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却命运多舛?为什么在同一次灾难中,有的人可以幸免于难,有的人却惨遭不幸?太多有关人生的风云际会,似乎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一旦这种不确定性发生时,人类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释的理由,这种解释能够给人力量去面对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各种用以解释不确定性的信仰就产生了:古代神话认为人的命运掌控在神的手中,佛教宣扬“因果报应”,基督教则主张“原罪观念”……

5.确立价值目标
  人类意识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对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认识。人类往往会在神秘莫测的宇宙面前自觉渺小,甚至在自我欲望和理性的冲突之中感到束手无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让人类对自身产生了怀疑和困惑。如何超越有限,走向永恒;如何弥补缺陷,通达圆满,成为人类的另外一种精神需求。
  因此,人类需要信仰来为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营造美好的“来世”。以此,人类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念,确立前进的方向。

发展过程

1.思想
  思想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可贵标志。所有的人类活动,均有思想的参与。思想的发生基于个体自身对周遭世界的体认,并以个体的归宿为根本指向。简单来说,个体通过思想的活动,会认识到自己跟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我是谁?我在整个世界的存在状态怎么样?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就必然引发对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渴望得到什么?
  思想的结果是出现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则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尽管对此的反应程度会因人而异,可至少可以肯定这种感觉并不轻松。举例来说,假如你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名飞行员,这种期望的达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马上实现,需要体能训练、知识积累、通过各项考试和选拔等,这时候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会引发需求尚未实现时的压力、不快甚至是痛苦。若想要消除这些痛苦,必须采取行动,去达成目标。事实证明,坚定持续的行动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这就是信仰。

2.信仰
  在思想引发痛苦之后,人们常常会寻找可以给予合理解释或者指明未来出路的精神力量,以缓解痛苦,为人生提供明确的方向。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信仰。不同的人在信仰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选择信仰宗教、有的人选择信仰科学,有的人选择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多么不同,信仰者对信仰的态度却是相同的,即将信仰内容视为统整人生各个方面的最高原则,所有的活动都以遵循这个原则为指向。

3.力量
  所有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梦想成真的人却是少数,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因为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为永不放弃的行动。
  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

信仰宗旨

  1. 在每一个有信仰的人看来,信仰都具有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信者严以自律,使信者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 信仰的神圣性,使信者的目标具有崇高性,从而使信者的行动更具积极性。
  3. 有相同信仰的人,具有心理的认同性,从而感情上具备亲近性,关系融洽、和谐。
  4. 信仰者信仰的或是一个偶像,或是一种信念、思想等,如果一个现实中的人成为信仰者的领袖时,信者会接受领袖的感召,并因共同的信仰而服从。
  5. 信仰活动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渲染性,从而可以激发信者内心的力量。
  6. 同一信仰的人,会形成一个团体。团体会具有很强的纽带性,使信者的内心有了归属性。

信仰影响

信仰在生涯规划上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九点:

  1. 人生目标的确立;
  2. 奋斗历程的把握;
  3. 精神境界的陶冶;
  4. 驭挫勇气的养成;
  5. 道德魅力的塑造;
  6. 身心关系的调整;
  7. 人我关系的处理;
  8. 乐观情趣的培养;
  9. 紧张情绪的疏解;

可以说,信仰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个体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将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了无生趣。